首页 >> 假叶树属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管少平发表主题演讲白背草

文章来源:格兰农业网  |  2022-09-21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管少平发表主题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学院教授管少平发表题为《弹性城市目标下基于基础设施的城市防涝排涝邻里模式》的主题演讲

2013中国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第二届艾景奖颁奖典礼论坛现场

现场报道

中国网10月20日消息:中国园林网现场发回的报道,2013年10月20日上午,2013中国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第三届艾景奖颁奖典礼的论坛在中国北京九华山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副院长李存东、华东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管少平等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设计师各自发表了主题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管少平发表题为《弹性城市目标下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防涝排涝邻里模式》的主题演讲:

大家好,大家所遭遇的问题,每个人在最近几年,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都有深刻印象,就是洪水问题,小小的一场雨可以把城市淹成海,我去年在美国,听到北京高速公路上淹死人,我们城市发展成这样实在是一个悲哀。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转型阶段,所以我们城市问题才很多,当我们城市面对外来冲击的时候显得非常脆弱,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新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发展。摊大饼的现象大家都深有体验,如果人是地球的癌,我们城市就是一个个肿瘤,过去很多人探讨过我国洪涝问题,找这些原因的同时从来不问问城市为什么要这样发展,防洪排涝标准低,重排不重蓄,城市管理不善这都是问题,好像我们应对问题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气侯问题,一个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是市政排水设施。我们试着这样想,如果城市是我们的一个肌体,我们城市水循环就是我们的体液循环,你这搞一个疤拉那打一个结,你是要命还是要钱?似乎我们都明白,但是都可以无视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看气侯问题,气侯问题是全世界人类自己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说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人类行动,但是难辞其咎。现在的城市发展模式,用管道把大量自然的河流网络置换成管网,加上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规划建设管理的问题,导致了城市中雨水自然通路被削弱或打断,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最后都集中在排水管网上,而结果管网是有很多问题的,你看看我把局限性简单列了一下。现在管网设计模式是连接的一个大网高度封闭集中输送,你可以在地面摊开两公里见方一大片塑料皮或者是钢板,看看雨水降下来后是什么情形,水下来是一个投射面,这个道理很简单,水无法下渗和蓄滞,那只有全部靠管网引走,管网是有局限的,不渗水,流量是有限的,何况管网外面的出口又来自很多不确定性的被堵塞,某几处出了问题功能就迅速下降甚至瘫痪,而且这样的建设费用非常庞大,管理维护费用也非常高昂,基于这些问题它当然不能应对城市的变化,再者它的功能是单一的,有水就排水,没水就在地下待着,浪费也很大。地表污染物以及管道里面阴暗潮湿的环境,肯定会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情况发生。所以, 过分依赖排水管道肯定是不能根本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反而会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解决问题,我们要回到问题根源,一个是在城市中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恢复雨水自然通路,摆脱硬基础设施,打破单一的防洪排涝模式,第二个提高城市的免疫力,就是这个城市化解缓冲灾害冲击的能力。现在弹性城市是一个热点,我们国家在这块基本上还没开始,根据西方已有的研究,我简单归纳一个定义,弹性城市是指城市拥有化解或缓冲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冲击的时候依然维持其主要功能运转,并且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进行自我更新;其最基本的特征是自我依赖和处理危机。弹性城市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生态弹性、工程弹性、社会弹性和经济弹性。所谓弹性大家知道,物理学意义上,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状的改变,外力消失后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增加系统多样性,就有利于这个城市在外来压力冲击下迅速恢复,一个系统破坏还有其它的系统运行。降低碳排放,这和气侯紧密相关。管网好像很坚固实际上很脆弱,我们现在设计如此精密的城市看起来强大其实脆弱不堪。还有适度的冗余,基础设施都要提供一定的冗余度。一个城市若想快速从灾难中恢复,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至少在本地或周边地区能够迅速供给才能迅速恢复,一个人掉在水里30秒可能会活,但是多几分钟必死无疑。顺应自然的法则,我们试图用人的手代替上帝的手,我昨天写了一个纸条,大家谈颠覆,我说这是一个疯狂的议题,颠覆什么?不问来路和去路,颠覆什么?人人都是设计师,我们很多设计师都是用一种职业的偏见,用无知的偏执构建傲慢的偏见,个人价值追求取代客观理性,这是要不得的。但是景观园林肯定有着区别,不要天天艺术,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再一个是建立灵敏的反馈机制,一个城市其他的东西再好,就像一个人的肌体,一个大脑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对外部反映和处理能力肯定也不行。

我们看几个案例,在江西赣州,一千多年古人的排涝系统,至今还在用,而赣州是在一定的洼地当中,但是它很少有毁灭性洪水。还有广州,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为了一些个单纯的利益把很多的沟渠给填埋了,广州比北京更早出现城市巨大洪涝,前几年大家知道一次就搞掉了几万辆车。今天讲的正是州今天的经验。你看相反的例子,右边是广州的番禺大学城,它是低洼的一个岛但是没有洪涝问题,因为它的自然水系没被破坏过,而且绿地占的比例非常高,身边很多现成的例子,不需要我们再找很多其他例子,左边是海珠区过去总是被洪水淹,看海珠区水网是丰富的,就是塞了、堵了、围了。武汉有160多个湖面,城市也老被淹,常常遭遇洪涝风险,就是因为湖缺少连接,破碎度太高。我们既然建立了城市,不可能把城市全部自然化,要在现有基础上改进。再一个是连通网络,昨天也有人讲了在城市里搞很多像建筑周边绿化,立体绿化等做法,国外多了去了,在巨型城市这不能解决太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系统上考虑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里构建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第二加强雨洪调节系统,通过系统分散雨洪压力。雨洪压力要被均衡分布,我们知道降雨常常是不均衡分布的,广州经常是一个地方下雨另外一个地方太阳好好的。有一个城市规划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邻里单位用来减缓不规则的大量过境交通给道路带来的压力,把很多交通的压力放在邻里单位内部来消化;那么,城市的雨水是不是也可以分单位管理呢?景观基础设施是最近几年哈佛大学炒的东西,皮埃尔等人自己都没说清楚这个概念,就像landscape,西方对这个概念的解读整个也是一个混乱的,当然不是我们园林就把它解读明白了。这里,我借用这个词,把生态服务系统和已有的工程设施来结合起来构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不能像管道一样完成排水就行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它还要担负其它功能,体现生态文化经济多方面的综合效益,所以把它叫做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防洪排涝系统。这是广州近几年整治的结果,我们国家目前在这块治理最好的要看广州不是杭州,下场雨就知道杭州是什么滋味了。

根据上面的例子,治理洪涝任何局部手段都不能根治,必须基于某种系统来解决。我这里给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首先是根据城市自身的地理条件借助一些技术分析,将整个城市划分成若干个防洪排涝邻里单位,并尽可能用自然水道连接,确实是地理条件不允许或者有高差的这些,导致不能与整个水网体系连接的话可以用一部分工程设施连接,构成基于整个景观基础设施的网络,最后形成一个防洪排涝巨系统。1998年武汉3个小时降115毫米雨量,我们做了一个量化测算,如果按照这套体系其实能消化。

一个城市应该尽可能恢复河道。邻里单位构成第一个系统,整个城市的主管网形成第二个系统,由邻里单位完全沟通形成整个城市水系,这三个系统是相互沟通的,它的雨水管理模式就是分散集中再分散。不要以为每一个邻里单位中间是有空隙的,这个图只是一个结构示意,邻里单位间是没有空隙的。它是可以用来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城市地图上没有被邻里单位覆盖的区域,也就是缺少用作蓄洪区的自然条件的区域,也即为易遭受洪涝的区域,也就是可能是一个洪涝预埋区。就需要结合城市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要求,在该区域未来的城市更新、改造规划中规划若干区域建立蓄洪区以满足这些区域对蓄洪区需求,形成若干该区域防洪排涝的邻里单位。这是我们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应用于武昌东湖严西湖区域做的测算。通过这套系统,在三个小时内这两个湖区能够完全消化掉三小时 115毫米的降水量,在图中蓝线部分就会消化掉了......。谢谢大家!

金属网带厂家

筛网厂

网链

不锈钢网带厂家

江都区长城网带厂